首页 > 考生写作 > 议论文

道德的议论文

时间:2025-08-06 22:07:19
关于道德的议论文

关于道德的议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的议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道德的议论文1

哲学家萨特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高尚的信仰——良好的道德。——题记

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出租车司机徐国平捡到乘客方女士丢失的新手机,通知方女士,方女士没有时间去拿,他就让妻子送到方女士的家中。一位普普通通的出租车司机作出了一般人所不能做的举动,这种乐于助人良好品质是令人震撼的,让人折服!

我看了这一报道,我想做人,要有道德,不要尽干些伤天害理的事,要做个拾金不昧、顶天立地、做个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的人。

我见过无数的好人,我有所感悟,做人,道德很重要,商人必须要讲信用,言出必行,讲实在要给自己量一个道德标准。学生则要讲文明、遵守纪律,做个好学生,绝对不可以当流氓、痞子、干抢劫、杀人是事。农人不但要好好种地,还要不用些化学药品放入农物中,赚钱有什么用,那是坑人、违法的。

古人曰:“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无德,是无信、是无耻、是卑鄙。

道德像一面镜子,照耀着每个公民的一举一动,让每个公民分清荣辱,树立崭新的社会风气。它是光辉的,又是朴素的。它是崇高的,又是平凡的。它是理想的,又是现实的,更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启明星。——后记

关于道德的议论文2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生活、行为的准则规范,是做人的基本标准。有些人认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有你去做了,就会发现原来很简单。我觉得道德就是诚实守信,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道德就是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爱护公物……道德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近的几乎触手可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记得是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上完英语课坐公共汽车回家,上车之后见有一个空位便坐了下来,这时,我看见一位老奶奶拄着拐杖颤颤悠悠地上了车,而这时车上已经没有空位了,老奶奶脸上流露一丝失望的神色。我心里想:我要不要给老奶奶让座呢?要是我不让座,万一老奶奶站不稳,摔着了怎么办?再说了,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这么一想,我便鼓起勇气对老奶奶说:“老奶奶,您坐这儿吧!”老奶奶坐下后,笑眯眯地对我说:“小姑娘,谢谢你了。”周围的叔叔阿姨也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心里也像吃了蜂蜜一样甜。

还有一天晚上,妈妈正在做饭,见妈妈忙,我便主动帮着洗菜切菜,吃完饭后,又帮妈妈洗了碗,擦了桌子,还扫了地,妈妈直夸我是个好孩子。我也感到心里美滋滋的,便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多帮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道德需要我们一同去遵守,一同去落实。如果人人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将变得无限美好!

关于道德的议论文3

又到年终,大多要考核。习惯是优秀、合格、不称职三个等次。人们都清楚,不是特别犯事就不会不称职,人们渐渐以为年度考核就是优秀与合格两个等次了。习惯用分数来考学生的老师如今却纠结啦,原来说孩子:分分分是命根,如今,自己轮到为师德考核分纠结不堪一击。

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就是在法制社会里,道德的力量渗透我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不是法律所能全部涵括的。加强自身修养,看似文弱不堪一击,但是,有那种正气在,足以养天地浩然。

英雄所见略同,康德也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由此可见,做人的首先需要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精神追求,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孜孜以求,不知疲倦,真如屈原的上下而求索!

由此看来,老师的职业道德只是道德中的一种,是从事老师这种职业约定俗成的一些行为规范的总和。针对某个老师的言行,人们的习惯是二元论,热爱学生是有道德的老师,那么体罚学生就是违背职业道德的老师。基本上还没有这种95%热爱学生,70%关心学生的说法,那么,如今在全国各地盛行的给师德量化测评的做法,实在有点滑稽。简单机械,粗暴单一,简直是对所有老师职业道德的侮辱。

以百分制的分数来给师德测评老师的行为规范,本身是不道德的。是仅仅为了绩效的发放,不得已采取的方法看似公平,实则不科学的。某种意义上是对老师人格的侮辱与戏弄。道德本来是一种宽泛的概念,不可论斤计量的,也不可以用米尺来丈量。往往人们的习惯是善恶来评价,但是,市场的今天非得量化,实在勉为其难。

关于道德的议论文4

道德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道德提升了国家的形象,道德提升了个人的素养,道德赋予了社会正能量。知识应是利用于生活中的一种技巧和思想,道德才是人生中最需要的真正内容。道德是知识的母亲,道德哺育着知识。

失去了道德知识就像没了娘的孩子。我们都知道有雄厚知识的人才会有机会进入到复旦大学。但复旦的学生做出的行为不等同于他的高等知识。某同学和另一同学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我同学是在咽不下这口气,就往另一同学喝的饮料投下了致命的毒药,不知情的那位同学喝下有毒的饮料,最后抢救无效而导致死亡。

不知道投毒的那位同学是否感到有一丝丝的罪恶感,他是否想过他的行为是一种愚蠢的行为。投毒的那位同学如果心存道德,在今天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的,令人寒心的事情。拥有高等的知识,而没有有心存道德的人同样污染了社会风气。他虽然拥有高等的知识,但他这样的人像没有灵魂的躯壳。

有一个流浪汉,他一个人流浪30多年。在这30多年里,他帮走失的孩子找到了家,捡到贵重的东西,会有及时的还给失主,他帮助过残疾的人走上梦想道路。这个流浪汉从小就没有受到过教育,但他知道做人要心存到道德。虽然他没有高等知识,但他身上似乎散发着一种神圣的光芒。我觉得这个流浪汉更胜过前者那样没有驱壳的人。道德先于知识。

拥有高等知识而没有心存道德的人,他们的脑袋,思想,身体都是一种腐烂的形态,他们这些人拥有最高等的知识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插在人民胸口上。如果他们心存道德,这些高等的知识就会有意于社会,就不会再睡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没有心存道德的人就没有资格去受教育。把道德当成知识的母亲,知识才会变成有意义的知识。道德更重要于知识。道德哺育着知识。

关于 ……此处隐藏6014个字……刘备临终前托付与他的重任,他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辅佐刘禅兴复汉室.其中,他“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更体现他是临危受命,很多人都会有着这样的想法:奉献是可做也可不做的事,何必再去拼命地做呢?为何不直接敷衍了事?可是诸葛亮没有这么做,他不仅奉献了,而且是尽心尽力地奉献;他不仅奉献了,更让奉献二字在他身上得到了升华!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老师们的写照。还记得那个为救自己学生而被双腿截肢的张丽莉老师吗?仅有29岁的她,是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20xx年5月8日晚,一辆失控客车撞向学生,危急之下,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一个看起来文弱的女老师,在关键时刻怎会有那么大的勇气,那是因为,她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她的心在那一刻鼓舞她去做,要求她去做.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英雄们的写照。76秒,多么平凡而又短暂的时间,而一位司机用这短短的76秒保住了车上所有乘客的生命.这个司机叫吴斌,48岁,是杭州长运二公司司机.20xx年5月29日,在高速公路客运行驶中,吴斌被迎面飞来的铁块砸中.他强忍巨痛将车缓缓停下,疏散乘客.在告诉大家注意安全后,自己倒下了,后因伤势过重而不幸逝世.在出殡的这一天,全市的人为他送行,“一座城送一个人”,是什么使全市那么多的人为他这么做?那是因为,吴斌那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们!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延长它,无法让它永存.但是我们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若如蜡烛长久付出,或如彩虹展现瞬间的美好.我们可以用奉献来体现生命的价值,用奉献来换得生命的永恒.

关于道德的议论文14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需要发展。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也是遵循不违背“道”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从而使社会,自然界和人类能长久发展、和谐共存。

道和德统一到一起就是道德,人们按“道”的规律去做事、处事,就是有“道德”。 德:德就是付出。

实质上,人之初,性本恶,也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只有本能(有不少本能会危害其他人的生存),而不知约束自己。所以,所有人都需要对本能的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外在约束是法律,然而法律的功能只有制裁人的本能中企图伤害他人等对人类社会有大的危害的方面;所以,需要内在约束(也就是道德)来约束本能中虽不违法,但亦会对他人(甚至是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行为。

所以,道德就是社会规范对人的本能的制约,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就有以任何方式伤害甚至杀死其他生命的本能(即“生存无道德”),道德也就是继法律之后制约这种本能,减小这种伤害的工具。

道德定义

道德就是脱离人的自然属性而适应人的社会属性。( 这里说的人的自然属性,实质就是动物性。)

道德应该是合于天理的行为规范。由于人类的智慧可以掌握自然天理的动态规律,来主导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因此,随着天理动态层面的提高,道德的标准即随之提高。 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社会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社会公德。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有些时代又打上意识形态的烙印。人类的道德有共通性。不过,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所谓“性相近,习相远”,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道德——来自《词源》的解释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关于道德的议论文15

因为有心一一唯一的心,所以有追求,所以有选择。因为有梦一一不切实际的梦,所以有童话,所以有善恶…若无恶的村托,奈何有善的美丽:若非配角的精彩演绎,何来主角的凄美真诚:若童话中的狐狸不再,若那双灵动的双眸褪去颜色,隐约中是否觉得童话不再熟悉,不再那般治愈人心?大于世界,万物皆有所求。

诚然,所谓的“恶人,也不过是更加直接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心,更加果断地选择了前进,不过是简单地秉持着自己的唯物主义。而所谓的狐狸,也只是个载体了。当它踌躇在扁舟之上,漂于悲刷集成的汪洋大海之间:一面是沉于大海,尝尽苦涩,最终痛苦而亡:一面是迈向彼岸,迎来曙光。何去何从----只是后话。

自然是选择后者,且不论是否苟且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既然上天给了自己拼搏的资本,为何要自甘堕落,甘心归于坐土生命中有太多的美好,却也有太多的不尽人意。也许是太多的变故,让它放弃无知愚昧的善良,选择了简单的恶。可初读童话的我们却只知执着表面,忽略根本,对它们百般厌恶。细细一想才记起它们也没做什么丧尽天良之事,不过偶尔撒几个小谎,编几句动人的好话,如此,也只怪那些不够理性的主人公们。

托尔斯泰说:假如一个人在犹豫,那就是说他并不成熟。如此说来,狐狸能这轻松干脆地撒谎,却也算得上是看透半个人生了,只是怕是最后连它自己都快要不相信自己了。也许,它确实是执着一颗心,所有的行动皆是为了生存但方法却似乎有些唐突。我们总是无法忘记一路走来所经历的美好,但却也不能为了一食之得抛下整片天,舍得之间,“舍”总是被安排为“得的铺陈与条件。现实也确实如此,只是舍的图度要当,“得”的分量要位的付出…人生最凄惨的事莫过于此:你以为地弃放沿途累色的时间去点是明确的选择,等到登上努力攀向顶峰时却发现想要俯视世界,双眼却装不下整个人间。童话为我们所展现的便是这般凄惨的狐狸一一好不容易决心做恶人,却因为一次轻率的选择与人生的转折点失之交臂,最终一无所获,反而因此失了他人的信任。

道德的沦丧与欲望的膨胀遮盖了它那枚原本折射着果断与勇敢所交汇而成的光芒的心。也许这便是大多数人选择将它归于“恶人”的原因吧。既然自己选择了一条不凡的路,便怨不得旁人的种种评价既然是自己违背了为人处世之根本,便也无法驳回旁人的恶语相向!童话美好却也单调,狐狸灵活却也做了个愚蠢之至的选择,人可以转弯抹角却也可勇敢地追随自己的心。

是非曲直,君心偏向何方,哪里便是归宿,人生旅途中的脚印便被踏成哪般模样,只是万不可因贪而满目皆失。

《关于道德的议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